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广元  >  朝天

  • 开荒式扶贫 朝天青鹿村实现“原地起跳”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17-01-19 13:50:48 来源:四川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进入四川手机报 短信看新闻:订阅四川特快

四川新闻网广元1月19日讯(杨建川 高志农)冬日的朝天,暖阳高照。12月27日,地处深山的青鹿村5组,44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桑其荣带着一家人递砖、切墙、和水泥……砖房已经建到第二层。

“幸好党的扶贫政策好,还不是有了危旧房改造的政策,还不知道还要在危房里住多少年呢!”桑其荣感慨道。

这是青鹿村5组的第一座砖房。它的修建,彻底改写了该组祖祖辈辈住土墙房的历史。

青鹿村位于陈家乡西北部,境内山高岭大、沟壑纵深,属于典型的深山偏远贫困村。全村幅员面积6.3平方公里,共辖6个村民小组114户440人,其中耕地面积720亩,林地面积2026亩。

去年,通过开展精准扶贫“回头看”工作,共识别建卡贫困户30户104人,贫困发生率为23.6%,其中低保户5户17人,兜底户3户8人。

 

玉带缠绕  半山修建“脱贫路”

 

“这里的整个地貌就是三座大山围绕一座小山,坡度都在70度以上,山高坡陡,沟壑纵深。”广元市经信委驻青鹿村“第一书记”范仕敏介绍说。最高峰堂尖帽,海拔1667.1米,最低点陈家坝,海拔508米。

去年9月,范仕敏跟单位、家和女朋友玩起了“失踪”,来到了青鹿村。

那时候,青鹿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等问题较为突出。”村里没信号,手机只能当时钟;到农户家调研,鼻尖就快挨到带路人的脚后跟;周围听得人声,却是不见人影的崇山峻岭;虽然口渴难耐,杯中却是浑浊的开水……

在陈家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范仕敏经过走村入户,沉心调研,掌握了村情民意,争取了群众支持,一个强基础惠民生的“青鹿村脱贫规划”跃然而出。

“要想富,先修路。”可要山高坡陡、灌木丛生的四座大山上修路谈何容易!“那时候,我和乡上、村上干部一起探路,整天钻树林,大家的衣服、裤子都被树枝、荆条划乱。”回想起那段经历,范仕敏仍然历历在目。

今年2月底,这条连接青鹿村三个小组的通组公路终于开工建设,挖掘机、装载机在一片轰鸣声中,忙碌而有序地逐渐向半山推进……公路有的地方要经过村民的山地,可没有一户村民索要一分钱的补偿。“没有阻工,没有上访,村民的支持程度是我们根本就没有想到的!”

知道是要修建祖祖辈辈期盼的“脱贫致富”路,村民们老老少少齐上阵,“抬不动石头,就捡捡小石块,平整下路基。”

9月,6.5公里的环山公路终于贯通,如同给群山缠上了一条玉带。村民们用节衣缩食下来的钱,买来鞭炮燃放,“噼里啪啦……”,鞭炮声在山里的回响,久久不绝。

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负责结对帮扶青鹿村的广元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东奔西走,先后协调争取市、区行业部门政策性项目资金,并动员爱心企业反哺社会,筹集帮扶资金390万元,帮助青鹿村建成9公里通村硬化公路,整治通组公路11公里,新建林区生产便道6公里。

如今,青鹿村已实现组组通公路,制约青鹿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行路难”彻底解决。

没有路,村民只能望“山”兴叹;有了路,村民依托资源,靠山吃山,走上脱贫致富路。

 

种香菇  村民致富新途径

 

山高坡陡,地无三尺平,青鹿村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全村常住人口仅150余人,多为老弱妇幼。

“山坡上只能种苞谷、菜籽、红苕、麦子,就是土层薄、石头多,还缺水、靠天吃饭,收成都很低。好的年景,一亩地能收600多斤苞谷,遇到干旱,就颗粒无收。”居住在5组的青鹿村村支书桑其才介绍说,还必须跟野猪抢食,每到粮食成熟时节,野猪结伴而出,伤人事件时有发生。

但是,虽然地少,但是青鹿村却有林地面积2026亩,坡陡树密,特别是青冈木更是满山遍野。

青鹿村已有10多年种植香菇的历史,但是砍了树运不下来,电压低带不动粉碎机,而且是销售也是问题……村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

去年,陈家乡提出了“靠山吃山、依托资源”和“政府主导、农户主体”的产业发展理念,针对青鹿村实际,提出了“5121”(户均500袋食用菌;户均100只土鸡;户均2亩魔芋;每家1个产业发展技术明白人)产业发展思路。

“自己建大棚、自己砍树、自己打锯末、自己装袋,只需要买菌种、买塑料袋、买麦麸,成本不到1元钱。”桑其才介绍说,每年10月份开始收香菌,到第二年的4、5月,能收四茬,平均每袋能收2斤左右鲜菇,能晾晒干菇2两,一袋香菇纯利润可以到4元多钱。

房前屋后、地里林间、山上山下,黑色的遮阳布覆盖的香菇大棚随处可见。贫困户桑其荣种植香菇6000袋、贫困户严永德种植香菇3000袋、贫困户严元成种植香菌4500袋……种植香菇,成为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导。今年,青鹿村已发展袋料香菇30余万袋、种植魔芋100余亩、养殖土鸡2万余只,贫困户基本达到了家家有1个主导产业。其中:发展种植业25户(种植食用菌8户,种植魔芋12户,种植天麻5户);发展养殖业12户(养鸡7户,养猪2户,养羊3户);外出务工23人。实现了收入稳定有保障。

 

易地搬迁  危旧房改  贫困村民住进新家

 

“找不到建房的地基,青鹿村村民居住条件都比较差,绝大部分都是土墙房,年久失修,30户精准扶贫户中,就有29户属于D级、C级危房!”陈家乡党委书记王德东介绍说。

5组的桑其荣,因病致穷,早年,两个女儿初中毕业就外出务工,到广元城里帮人卖衣服,自己和爱人也外出务工,仅年过八旬的父亲一人在家务农。住的房子是建于50年代的土坯房,因年久失修,成为D级危房。

去年,桑其荣回到家中,种植香菇。今年卖香菇后,有了一定的积蓄,享受扶贫政策,原址建起了该组第一栋砖房。“公路通了,4万多匹砖都是拖拉机拉上来的,不然,全组的人都去背砖也背不回来啊!”

6组31岁的严元成,由于要照顾重度残疾的8岁大女儿和仅1岁的小女儿,无法外出务工,家中仅有的一间危房无法安置一家四口,只有暂时借住在同组的亲戚家中。

去年,他开始种植香菇4500袋,养鸡200只。今年,他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朝天镇购房86平米,开始了新生活。“买房用了22万多,国家补助20万,今年卖香菇、卖土鸡,加上护林员工资、修铁塔的工资和低保,买房子就够了!”

5组63岁的村民杨奇珍,女儿外嫁,家中仅剩两老口,享受危旧房改造政策,摇摇欲坠的老房子终于焕然一新。“花了1万多元,自己不用掏钱,仅补助就够了!”

据王德东介绍,陈家乡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用足用活相关补助政策,在此基础之上,逐户查核锁定搬迁意愿,针对青鹿村,因地制宜创新建房模式,实行“一户一方案”,通过自建、帮建、代建等多种方式,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旧房改造,切实加快建设进度。

全村30户贫困户有14户纳入了易地扶贫搬迁,其中:村内自建7户在12月底前基本能达到入住条件,朝天购房7户有5户已开始着手装修,2户所购期房开发商将解决过渡房安置。

有15户纳入危旧房改造,其中C级危房11户12月初全面完工,D级危房4户,12月底可确保入住。

异地搬迁、危旧房改造,终于圆了贫困村民的“安居梦”!

 

目前,青鹿村全村新建集中供水池3口,分散供水池10口,安装管道28000米,全面解决全村安全人饮问题;上半年已全面完成全村农网改造,生活用电有保障;全村贫困户统一发放免费机顶盒,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协调三大移动运营商在村里建起了一座的信号塔,让村里人用上了宽带网络……

“青鹿村26户计划脱贫贫困户均达到了‘六有一超’脱贫标准,完成计划脱贫贫困户的减贫任务。青鹿村达到‘五有一低’脱贫标准,今年整村能实现脱贫。”王德东介绍说。

 

相关新闻
返回本网首页 返回广元频道首页 四川发布网站 收藏本站 打印本页 编辑:肖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