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朝天区大力实施“强村行动”带动脱贫攻坚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17-01-20 10:08:00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广元1月20日讯(杨建川 高志农)近年来,朝天区围绕贫困村“七有一低”退出标准和贫困农户“两有一无”退出标准,针对盆周贫困山区脱贫奔康面临的基础设施差、农民增收难、公共服务弱等“瓶颈”制约,积极探索贫困山区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大力实施以“强班子、强产业、强基础、强服务、强治理、强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强村行动”,在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同时有效地带动了脱贫攻坚,全区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农村条件大大改善,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全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8625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7%。
强班子,解决村级组织不力的问题
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坚持强村先强班子,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把村组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同时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和后进村任“第一书记”。
整顿提升软弱涣散班子。建立县级领导、部门、乡镇“3+1”结对帮扶机制,软弱涣散村级班子进行了整顿和提升。
是培优训强“领头雁”。近年来,朝天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为重点对象,每年都要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轮训。
强化村级保障。为每个村每年预算5万元的服务群众经费和4万元的工作保障经费,提高“强村行动”较好的村“两委”干部的误工补助标准,让他们办事有手段、有想头。
强产业,解决村集体和农民收入不稳的问题
发展特色产业,使每户农户有稳定的收入。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富民工程,坚持靠山吃山、靠山脱贫致富,为每个产业制定一个专项规划、建立一个发展中心、落实一套抓建班子、出台了一套奖补政策,持续发展核桃、蔬菜、畜牧、食用菌、蚕桑五大农业特色产业,积极发展魔芋、藤椒、山葵、小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形成了“全区核桃西北菌、山上蔬菜山下果、因势利导稳蚕桑、多种特色奔小康”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大大增强了全区农户的“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每个贫困村“村村有主导产业”、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门路”,近一半的村已成为特色产业专业村,农民收入一半以上来自特色产业。全区农民人均拥有核桃树2亩多50株,产业发展户人均核桃收入达5500余元;全区海拔最高的李家乡青林村,户均种菜收入4万元,最高的达20万元;曾经是全区最偏远的花石乡梧桐村,农民通过种植香菇,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收入超过了小康指标。
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使每个村有稳定的集体收入。通过对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入股分红、租赁经营等方式,盘活村集体所有的资源、资产、资金,拓展集体经济收入渠道,逐步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强基础,解决水、电、路不配套的问题
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成片推进新村建设。编制了全区《新村建设总体规划(2012-2020)》和214个行政村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2015-2020)》,并严格按规划执行。坚持连片成带,纵深推进,每年建设一条百里新村示范片。采取移民拆迁新建、村庄村落改造提升、传统民居保护相结合,对民居风貌进行统一打造,对人居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大大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同时加大对农村贫困户危旧房进行改造,优先解决无房户、危房户、住房特困户住有所居、住得安全等问题,做到不落一村、不遗一户。累计建成了5条百里幸福美丽新村长廊,惠及全区69%的村和55.6%的农户,绝大多数农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围绕水、电、路,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路水为先,整体推进路网、水网、电网建设,极大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区通乡公路硬化率达100%,通村公路通达率达100%、硬化率达99%,通组公路硬化率达42%,入户路硬化率达36%;农村人口安全饮水率达96%以上;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率达85%。
强服务,解决公共服务不强问题
围绕有文化室、有卫生室,构建“1+N”公共服务体系。每个村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或便民服务代办点,并配套便民超市、金融POS机、卫生计生、文化体育、综治维稳、综合培训等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公共服务网点,让老百姓办事少跑路,享受到便利的公共服务。
围绕有宽带网络,大力加强通讯网络建设。大力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全区70%的村开通了宽带网,电信、联通和移动三网交叉覆盖率达99%。
创新建立农村基础信息化平台,实现数字化管理。开发出了农村基础信息管理软件,引入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地理测绘成果,建立了农户、组、村、乡镇、部门、全区六个层级的电子台账,把前期的调查摸底和发展规划情况进行了数字化,设置了网上录入、统计、查询等功能,实行区、乡镇、村联网运行,并与省上的脱贫攻坚“六有”信息平台链接,实现了信息适时更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极大地方便了管理和决策。
强治理,解决习惯和风气不良的问题
推行网格化管理。以行政村划分管理网格,搭建了区网格化监管中心、乡镇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村网格化服务站和基础网格信息平台,建立了区、乡镇、村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全区每个村都建立了村廉勤监督委,全面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增强了党务、村务透明度,不断提高群众对村“两委”工作的满意度。
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推行依法治理、村约民定、自愿遵守、自我监督、自主管理的新型治理模式。
倡树文明新风。深入开展文明村、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和好党员、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好邻里评选活动,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实现农村社区和睦、安全、稳定。
强改革,解决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
确权颁证促进流转。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集体林权换证工作,建立了区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乡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村设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信息员,既为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林山等产权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奠定了基础、疏通了渠道,也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增收创造了条件。
大力开展经济林木(果)抵押贷款改革试点。以核桃树为主要试点树种,探索形成了抵押贷款模式,实现了“资产→资本→资金”的蜕变,解决了贫困农户发展核桃、藤椒等产业的融资难题。
探索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成立了富珉农村资金互助社,有效地整合了农村闲散资金,发挥了资金集聚效应,降低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融资成本,激发了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组织形式,推广入股分红、收益分成、利益兜底、利润返还等模式,让贫困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共享,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