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元利州区柏佛村山林间奏响的致富奔康“交响曲”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17-05-17 09:37:52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广元5月17日讯(严忠)新修的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门口;新建的饮蓄水池,自来水哗哗流进农家每家每户;碧翠的山林间,新打造的农家院舍镶嵌其间……走进广元利州区龙潭乡柏佛村,犹如走进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中。
精准识贫、产业扶贫、结对帮扶,道路交通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山坪塘建设、“土坯房革命”、“ 坡改梯”土地整理 ……扶贫攻坚战打响后,一曲攻坚脱贫“交响曲”在大山深处奏响。
经过两年的鏖战,改善的不仅是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柏佛村终于走出贫困,迈向致富奔康的康庄大道。
园区打工 在家也能打工挣钱
“今年脱贫没有问题。”正在新改建的梯田里栽植辣椒的柏佛村二组组长樊玉海介绍说。
因自己和爱人都生病,樊玉海成为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村里引资建起了产业园,他就在产业园里劳动,“没有重体力活,一天就有百把元的收入。”
得益于利州区新农合的“零支付”,两老口的病情得到控制,女婿可以放心外出打工,自己也可以在家门口挣钱了。
“自己养了两头猪、30多只鸡,在园区干活也能挣个几千元,女婿在外面一年也要落个3~4万元,脱贫肯定是没啥问题的。”
“别看柏佛村离城区相对较近,可公路是去年10月才加宽硬化,农网改造也是去年12月才完成。这里是省定贫困村。”利州区公路养护段派驻柏佛村“第一书记”邓波介绍说,由于土地贫瘠,人多地少,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主导产业为农作物种植、劳务输出,“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村里只剩下了老人和小孩。”
柏佛村位于龙潭乡正南边缘,全村幅员面积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仅798亩,林地面积2864亩,辖6个村民小组、181户、698人,通过精准识别及“回头看”工作查明,现有贫困户33户,涉及123人。
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柏佛村成立了以村主任为理事长、村支部书记为监事长、28户贫困户和10户村组干部为社员的“广元鑫泽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充分利用闲置荒废的土地资源,形成“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三者利益联盟机制,带领贫困户集中发展高山露地蔬菜、中药材等致富产业,种植蔬菜50亩、中药材40亩,已初显成效,解决了贫困户务工,在增加贫困户务工收入的同时,按入股资金比例的5%实现了保底分红。
到柏佛吃野菜 “农家乐”里农家乐
“五月份才刚开张,已经接待了上百人了,看来路子是走对咯!”说起回家创业,柏佛村“樊家一碗面”农家乐老板樊三田乐呵呵地说。
65岁的樊三田已经在城里开了20多年的面馆,因为自己的手艺和独特的调味,生意一直火爆,“光徒弟就带了60多个了,不仅是广元的,还有陕西、甘肃的呢!”
“我们这里空气特别好,早就想回来办农家乐,可原来交通不便,哪个来嘛!”2008年,他就回家建起了全组第一座二楼一底的楼房,“你看,全组28户人,到现在才有6户建砖房的。”
樊三田曾在自己家的地里栽了70多棵梨树,看着梨子成熟了卖不出去,就“借”儿子的摩托车来拉,“拉了100多斤梨子到城里卖,卖了100多元,却把6000多元的摩托车丢了!”媳妇、儿子的抱怨,也让樊三田怒火中烧,一气之下,把梨树全部砍光,土地撂荒,回城里继续开面馆去了。
去年底,公路硬化了,樊三田回家开班农家乐的心又泛活起来,在村、组负责人的再三邀请下,他毅然将面馆交给儿子,自己和老伴回家办起了农家乐。
“我们这里野菜多,无污染、营养丰富、清新可口,还是治病的良药呢。”樊三田介绍起自己农家乐的特色就兴奋不已:荠菜能清肝明目,可治疗肝炎、高血压等病;蒲公英可清热解毒,是糖尿病人的佳肴;苦菜可治疗黄疸等病;野苋菜可治痢疾、肠炎、膀胱结石等病;蕨菜益气养阴,可用于高热神昏、筋骨疼痛、小便不利等病……
如今野菜不但登上了高级饭店的餐桌,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的保健食品,深受人们的青睐。“到柏佛吃野菜。”已逐渐在广元城里流传开来。
同樊三田一样,如今的柏佛村,“樊家一碗饭”、“樊家一碗汤”、“ 樊家一碗菜” ……农家乐犹如雨后春笋般开设起来。
“结合柏佛村实际情况和村民愿望,今年我们开始了订单农业的生产,目前已经签订正在实施的就有300亩的辣椒,100亩的富硒稻米。”邓波介绍说,柏佛村今后就是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绿色果蔬、小家禽等特色产业。
地少森林覆盖率高,既是阻碍柏佛村发展的短板,现在却成了柏佛村脱贫奔康的独特长处。
和谐美丽新柏佛、幸福小康新柏佛……利州区龙潭乡柏佛村,正在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