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苍溪:挖掘土地“潜力” 鼓足农民致富“荷包”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17-06-01 11:37:15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广元6月1日讯(张俊 阳雪梅)“免耕连作、侧土配方、良种良法、机械收割......”一揽子新技术、新机器的推广运用,让苍溪县禅林乡种粮大户王燎原尝到了新甜头: 种植的70多亩小麦,产量创历史新高,总产量达28000多千克。如按去年市场价估算,总收入近七万元。
王燎原尝到的甜头,得益于苍溪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种什么,市场决定
走进禅林乡,龙潭河边一大片良田里,机声隆隆,刀片翻滚,一地地小麦被收割机瞬间脱粒后,带着丰收的喜悦告别田地奔向农户。
龙潭河边大小方块田数十个,涉及农户20余户。两年前,传统的种植模式成本高,产出效益低,大大削弱了农户种植激情,导致多处良田被荒芜。守着金土地过穷日子困惑着干部群众。
禅林乡距县城西南22公里处,全乡辖12 个村,79个组,2668户,10863人,拥有良田沃土16000余亩,山顶有星罗棋布的山坪塘,河沟有12处竹节石河堰,山腰有白桥水库主干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方便快捷的区位优势,让禅林有发展先天“基因”。
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先天“基因”转化为后天优势?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既契合市场消费者需要,又让农民就地“淘宝”? 禅林乡努力探索。
一年前,禅林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落户龙潭河边。200多亩农田被整理成型,新修了4.2公里机耕道和3.4公里渠系。长起来的“梧桐树”被王燎原这只“凤凰”瞄上了:他与当地村组群众签订了土地流转承包合同,开始了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农业发展之路。
有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就不缺乏后者。该乡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根据市场行情、海拔位置、土壤条件和村民种养习惯等综合因素,引导老百姓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渐渐地,如王燎原名字一样,规模产业在该县成了“燎原之势”。截止目前,全乡发展核桃2000亩、猕猴桃1338亩,银杏1000亩、桂花1000亩、菩提800亩、罗汉果600亩,柑橘500亩、青脆李200亩;培育猪牛羊养殖大户30余户,脆鱼养殖大户10户。
怎么种——群众自愿
“我联合周边和我情况一样的5个农户,采取土地合作形式,建立了一个20亩的脆鱼养殖塘。”卧云村一组王学紧邻龙潭河,水源条件较好,适合水产养殖项目。但因其年岁大又没技术,发展产业有顾虑。
如何调动更多“王学”产业发展积极性?据禅林乡农技站站长王友志说,该乡采取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 “三权分置”方法,破解了王学产业发展难题。王学等五家发展水产养殖后,聘请了当地养殖能手进行种养,既解决了没劳力、没技术问题,又解决了养殖能手没土地、精力有限的问题,能最大限度挖掘土地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可谓一举多得。
请种植能手或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来经营产业的现象在该乡随处可见:
罗朝江是前力村村民,常年在外跑客运、搞工程。在苍溪“六个一”回引机制政策“红包”吸引下,罗朝江回乡流转土地300亩,建起了养鱼塘,并种植了“不知火”“皇帝柑”“大垭”等特色水果。他还与前期创业的马永胜“抱团取财”,利用其温氏养猪场的排污物作为果园和鱼塘的营养料,达到了废物利用。
在青山观村旅游景点,23户农户将5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业主搞乡村旅游。农户除享受每亩400元的土地租金外,还可到园区务工,或者发展农家乐吃“旅游饭”;铃旗村的10多户建卡贫困户,也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建起了核桃园,每年土地分红户均达到1000元。
禅林乡农民能就地就业增收在苍溪并非个例。近年来,苍溪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结构、保障供给、强化支撑、深化改革、补齐短板,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以红心猕猴桃为抓手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展红心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对标提升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建苍溪红心猕猴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省级示范区;探索建立农业资源有效保护、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广“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林—草(沼)—畜(禽)”、林下种养殖和稻渔共作等循环发展模式和技术;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全域乡村旅游和生态康养。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以“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一系列务实举措,激发了农民发展产业积极性,也撑起了苍溪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