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元利州区首创“两扶一树”祛除精神上“贫困基因”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17-06-13 10:47:55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广元6月13日讯(杨建川)“他家人都能遵守《村规民约》,跟邻居关系也好!”“他们家庭环境卫生好,生活习惯好,经济发展也不错!” “忠孝堂”内,村民讨论正欢……
大雨倾盆而下,屋檐水流如注,6月9日上午,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柏佛村一组,村主任组织在家村民,开展“五好文明家庭”第二季度的评议,“只要连续四个季度评议,五个内容都得星,年终就可评为‘五好文明家庭’。”
这只是利州区“两扶一树”活动的一个缩影。
2016年11月,利州区决定创新开展脱贫攻坚扶志、扶能、树新风“两扶一树”主题活动,以加快推进“四好村”创建,打造贫困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利州品牌”。仅仅半年多的时间,该主题活动就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两扶一树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力
大雨中,柏佛村二组组长樊玉海披着雨衣,扛着锄头,走进田间,仔细查看长势正旺的辣椒苗,看着有雨水冲倒的就赶紧扶正,看到地上有雨水冲出的沟痕,就赶紧培土填好……
“这是合作社的定制栽植的辣椒,等成熟了,合作社会保底收购。”
因自己和爱人都生病,樊玉海成为了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益于利州区新农合的“零支付”,两老口的病情得到控制,二女婿可以放心外出打工,自己也可以在家门口挣钱了。
“自己养了两头猪、30多只鸡,在园区干活也能挣个几千元。经过培训,女婿有了技术外出务工工资也高了,在外面一年也要落个3、4万元,今年脱贫肯定是没啥问题。”
今年,柏佛村在“两扶一树”环境氛围营造方面下足了功夫,通过铺天盖地的绘制文化墙、布设宣传标语、建立宣传栏和“知客宣讲”面传、典型评比身教等措施,强化文化熏陶,培育文明新风,形成典型示范。
掩映在茂密的森林中的范家村四组方家山,云雾缭绕,环境怡人。方家老屋的“家风室”里,中国好人、剪纸传承人王艳君老人正在给村民免费教授剪纸的方法。目前,方家山全村24户95人,80%的妇女都有了剪纸的基本功,“剪纸为乐”、“剪纸增收”,浓厚的文化传承规范了方家山村民的行为,促进了全村新风正气的养成。
方家山坚持(“六建”、“六改”、“一塑造”,在“干净”、“文明”、“和谐”、“勤劳”、“感恩”等要素上下功夫。如今,院落整洁,乡风文明,“夜不闭户”已成为方家山的真实写照。
两扶一树 祛除贫困群众精神上的“贫困基因”
“今天在此当知客,先把本地表明白;今天利州了不得,空气环境胜全国;率先领跑康养业,康养名城载史册……”
龙潭乡第三期两扶一树“知客培训”正在柏佛村村委会的感恩亭举行,来自和平村60岁的石怀方演示着自己新编的知客“语述”。
“我都当了30多年知客了,原来知客只说酒,现在内容多了,扶贫政策、新人新事、食品安全、党风廉政……都要加进去。”
扶贫先“扶志”,利州区在“扶志”上,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把政治觉悟高,带动能力强的能人配进领导班子,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组织好“农民夜校”,开展领导讲政策、专家讲技术、典型讲经验、群众讲党恩、做新型农民的“四讲一做”活动,引导贫困群众怀感恩心、不等不靠、不懒不赖,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通过广泛的宣传“两扶一树带头人”的先进事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群众自力更生,主动脱贫。截至目前,利州区已经组织贫困村党员干部考察学习460余人次,172名村组干部成为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建成贫困村文化室、文化广场各33个,农家书屋191个……
治贫重“扶能”,在“扶能”上,利州区积极推进医疗、安居、教育等领域专项扶贫,购买医疗保险、新建道路、改建危房,让旧村焕然一新;整合资源,实行土地流转,培训产业大户,建特色产业;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利州区已经组织1690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劳务技能培训,培训技术人员410名,同步开发贫困村公益性岗位241个;开办农民夜校54所,累计开展农技培训、科普活动230余次450余学时,受益群众近3000人……
脱贫须“脱俗”, 随着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部分脱贫主体精神贫乏、能力匮乏、风尚缺乏,扶不动、扶不起、扶不会等问题日益彰显出来,迫切需要对症下药、创新作为。在“树新风”上,利州区举办专场报告会216场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108场次,在54个贫困村普遍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大力倡树文明村风民风,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利州好人榜”实现乡镇全覆盖,“百姓好人榜”实现54个贫困村全覆盖,累计上榜好人达1500余人,宣传好人好事3000余件……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利州区充分发挥地方部门职能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扶志、扶能、树新风”主题活动,进一步引导贫困群众摆脱思想、意识、思路、能力、风俗上的贫困,祛除精神上的“贫困基因”,进一步激发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为今年底全区在全市和全省同类县区中率先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率先摘除贫困县“帽子”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思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