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朝天区:帮扶部门以奖代补 贫困户产业脱贫信心足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17-06-29 11:26:53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广元6月29日讯(孙晓玲 张玉伟)6月27日,记者前往川陕边界的朝天区东溪河乡采访,一条大河把群山硬生生切成深谷。朝天区统计局定点帮扶的贫困村新滩村、非贫困村三龙村就在这大山之中。
由于新滩村五组的道路正在硬化,记者和帮扶该村的朝天区统计局同志顺着蜿蜒盘旋的村道从沟底爬上了山梁。
贫困户黄开成见到帮扶部门的“亲戚”,热情的招呼着大家。他告诉记者,2015年以前,他家没有任何产业,全靠自己在周边打临工来维持家庭支出,生活很困难。2016年,在帮扶部门和村组干部的动员下,他种植食用菌3000多袋,当年收入了7000元。
2015年,帮扶部门为了有效调动帮扶村农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积极性,提升特色产业整村发展水平,帮助该村40户166名贫困人口早日脱贫、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全面奔康,制定出台了《产业以奖代补实施办法》,鼓励新滩、三龙两村群众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提高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
“做得多,奖励就多,收入就高。”说起家里的变化,黄开成笑得合不拢嘴。他介绍,2016年,帮扶部门对贫困户种植的食用菌每袋奖励两角钱,他领到了600多元。今年奖励标准提高到五角钱一袋,猕猴桃也从三元提高到十元一株,他已种植的7000袋食用菌、猕猴桃100株,最低就能领到4500元。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这个‘办法’让大户种植规模更大了、效益更好了,在大户的带动下,贫困户发展产业的风险更低了、信心更足了。”新滩村村主任雒永军介绍,自从有了这个“办法”后,该村非贫困户谢忠的猕猴桃种植面积从10多亩扩大到30多亩,年收入近20万。经过初步统计,新滩村食用菌种植总量由2015年的25万袋增长到45万袋,猕猴桃由30多亩增长到250亩。
在前往三龙村的路上,车子在近40度的村道上穿行,葱绿的大山高耸如云,蓝天被山峰割裂得只剩下一小片。该村共有贫困户24户,三组的向久珍就是其中之一。
“前些年,由于条件差,种地都靠肩挑背磨、出门就得上坡下坎,发展个产业难得很。”向久珍向记者介绍,她家三口人中,几年前因大儿子在上山干农活摔断了腿,自己也曾摔伤了腰椎、至今钢板都还留在体内,二儿子正在读书。家里既缺劳动力又缺资金,2015年,娘仨仔细合计后,决定养几头猪来支撑家庭。
“今年可以哟,按照帮扶部门的‘以奖代补’办法,你现在养的8头猪就能领到1600元。”三龙村村主任胡玉兵说,2016年,帮扶部门在新滩村开始全面实施“以奖代补”办法,他们村上的群众们非常羡慕,很多人都找他们村干部询问具体情况。今年,帮扶部门针对三龙村实际,制定并推行了“以奖代补”办法,群众发展产业的激情更加高涨。截至目前,该村生猪、肉牛、土鸡养殖大户由去年的5户增加到10多户,30多户群众不同程度的扩大了养殖规模,全村养殖土鸡、肉牛数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3%、18%。
“贫困户发展的产业以实际数量奖励,非贫困户则是要达到相应规模和标准后才能获得相应额度的奖励。”帮扶部门相关人员介绍,“以奖代补”办法不仅对发展产业实用,还对产业发展中群众修建的必要配套设施进行奖励。年底时,通过农户申报、村组初核、帮扶部门验收组进行实地核实后,对新滩村猕猴桃和食用菌种植户于当年10月31日前,对三龙村养殖户于次年1月15日前,将‘奖补’资金直接发到农户手上。
“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呀,帮扶部门好呀。按现在这样子看,今年脱贫没问题。”向久珍笑着和记者算了一笔账,她今年已卖出仔猪12头,收入9000多元,圈存的28只仔猪即将上市。
“这个‘办法’鼓励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新滩村三组的非贫困户花文华,今年只种植了8000袋食用菌、嫁接了450棵猕猴桃,都没有达到对非贫困户奖励的最低标准。他正用混凝土制作猕猴桃支撑杆,为明年扩大规模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