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广元  >  朝天

  • 精准发力 实干为先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第二战
    ——朝天区东溪河乡新滩村脱贫攻坚纪实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17-07-24 15:03:10 来源:四川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进入四川手机报 短信看新闻:订阅四川特快

 四川新闻网广元7月24日讯(陈牧)7月是骄阳如火的季节。在东溪河乡新滩村,山坡上机械轰鸣,当地道路硬化工程正如火如荼的展开着;田间地头里的村民们忙着为猕猴桃搭架、套袋,浇水;食用菌种植大户们也积极的粉料、备料为下半年扩大规模做着准备;河边新建的漫水桥上,摩托车们跑的轻松惬意……整个全村上下呈现出一派繁忙而又和谐的景象。新滩村位于东溪河乡北部,山高坡陡,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全村共有贫困户28户107人,是全区64个贫困村之一。如今,新滩村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帮扶部门的帮助下,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驻村帮扶队伍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大力发展致富产业,全面改造基础设施,为成功实现年度整村脱贫目标和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第二战,正全力奋战。

把准贫困对象   确保有的放矢

“对象精准”这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红线也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在识别贫困户上,该村严格按照“五步两公示一公告”程序,通过农户申请、群众民主评议,村组公示公告,上报上级审批等步骤,把贫困户准确的识别出来,同时还通过 “回头看”工作,对每一个贫困户按照人均收入标准和家庭困难实际,从低到高依序重新进行了核实和甄别,切实确保了群众评议满意,扶贫对象精准。村支部书记郑大海表示:“我们的贫困户评定是十分科学严谨的,经得起上级查询和群众议论,到目前为止全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因贫困对象不准确而发生的群众上访事件”

对象搞准了,到户措施才是贫困户打开致富大门的“金钥匙”。对此村两委和帮扶责任人紧密结合贫困户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的口号,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能力提升三个方面,量身为他们制定了脱贫“套餐”,不让这些贫困户们在致富路上落后。在2016年,全村就脱贫了13户49人。对此,贫困户卢珍林深有感触:“我想养牛,村里就让我去参加了养殖技术培训班,我想搞食用菌,政府就给我送来了产业发展金4000块,我想修房子,就被纳入了危旧房改造,可以说我一个贫困户想做什么,就有什么样的政策支持,简直太周到了”。

壮大致富产业   鼓足脱贫士气

新滩村今年要整村脱贫光有户上的发展也不行,必须要有一定规模的产业才有“底气”。在该村六组,从山顶到山脚,一排排猕猴桃杆整齐的矗立着,连接杆与杆之的铁丝网上早已爬满了一根根绿油油的猕猴桃藤条,每根藤条下都挂着几十颗猕猴桃幼果,远远望去尤为壮观。该组组长郑友均说:“不搞产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无法脱贫,六组的老百姓都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以实施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为契机,打造一个集猕猴桃种植,休闲、采摘、品尝、农家乐等为一体的猕猴桃种植观光园。现园区猕猴桃株数已达10000余株,种植面积达百余亩,参与农户近20户,去年已实现销售收入4万余元”。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村通过“外出参观取经”、”三讲一议”、坝坝会、“农民夜校”等方式,宣讲富民惠民政策40余次,给贫困户群众讲政策、绘蓝图、议办法,让群众逐步摆脱“等、靠、要”思想,把“要我搞”变成“我要搞”,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产业发展中来。目前,全村猕猴桃总株数达20000余株,食用菌袋料达40万袋,预计总收入达300万元。另外,还挂牌成立了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填补起了村集体经济空白。

夯实基础设施   助推整体发展

基础设施薄弱是新滩村贫困的关键所在,“行路难”、“过河难”、“用电难”、“通讯难”可谓压在群众生产生活上的一座座“大山”。

今年,在区委区政府联系领导的关心下,在乡党委政府和帮扶部门的争取下,全村17公里道路硬化工程有了着落,2座漫水桥的新建和加固项目也落了实,另外,新增了变压器1台,铺设高低压电线5公里,实施安全人饮项目7处,还为三、六组迁入了网络光纤,让 30余户农户用上了移动宽带。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落实不但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改观了农村整体风貌,同时也为全村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过去我们这里没有一条硬化路哟,卖个菌子往往在运输成本上就要花好多,今年党的政策好,道路硬化到了我家门口了,今年卖菌子的利润肯定要翻倍”三组食用菌种植大户王元国如是说。

倾情结对帮扶   当好群众亲人

“新滩村的发展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单位区统计局的倾力支持!”。村主任雒永军肯定道。

“第一书记”陈牧为摸清“家底”,不怕道路崎岖,硬是用着一双腿把全村走个遍。到村头个月,就召开群众座谈会8次,走访农户90余户,产业大户8户,查看微水池、道路节点、便桥等基础设施10余处;为搞产业,他不厌其烦的为群众宣讲政策、出点子;为基础设施建设,他时常在一线抓协调、解纠纷;为及时了解群众诉求,他将姓名、联系方式和出勤记录公示在村委会,方便群众联系。到村任职以来,坚持每月平均走访农户10户以上,开展实地调研至少2次以上,组织座谈和召开各类会议10余次,每月受理群众大小事宜10余件。“日久见人心”,现在当地老百姓已经真正把陈书记当成了自己的“村里人”。“陈书记年轻有为、接地气,吃得苦,很有耐心,给我们办了不少实事,我们经常喊他到屋头坐哈儿”五组群众花文国说道。

同样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也是“转山沟、访农户、解民忧、谋发展”,为新滩顺利实现脱贫奔康目标而殚精竭虑。去年以来,他们制定了产业奖补办法,发放产业奖补资金2.5万余元,奖补产业农户20户,其中贫困户10户,有效的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同时还投入资金1万余元修建便民桥一座,维修整治公路9公里,捐赠办公设施和发放各类慰问物资价值2万余元

正是有了这样一只作风硬朗,敢打硬仗的帮扶队伍,让全村干部群众有了脱贫致富的“主心骨”,可以相信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新滩村不但会彻底甩掉“贫困村”的帽子,而且在将来奔康大道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相关新闻
返回本网首页 返回广元频道首页 四川发布网站 收藏本站 打印本页 编辑:肖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