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苍溪:“文化粮仓”香飘城乡 为民之业 为民所享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17-12-18 09:44:02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广元12月18日讯(程雪峰)“天上不会掉馅饼,脱贫摘帽靠自己;脱贫路上无懒汉,撸起袖子加油干 ……”12月12日,小品《懒汉脱贫记》让苍溪县元坝镇峨溪村200多名当地群众叫好声不断。“看了这个小品,我觉得很惭愧。以前总是啥都想靠政府,反而过的是穷日子,”贫困户白志军深有感触,他立志要像小品里懒汉一样,靠自己甩掉“穷帽子”。
如何修筑“文化粮仓”,让老百姓“饱食”文化大餐同时,又能惠民育民和富民?近年来,苍溪县大力实施乡村文化工程,一手抓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一手抓基层文化活动开展,正在让文化成为为民之业并为民所享。
从“装点门面”到“文化自觉” 老百姓开心富“脑袋”
“我通过借阅图书,学到了很多知识,特别是猕猴桃种植技术。今年我家猕猴桃收入就有8万多元。”桥溪乡云丰村新建的“农家书屋”里,闲暇时,老党员蒲泽仲总会和其他村民前来“取经”。书屋里,桌椅板凳、空调、火炉一应俱全,两间图书阅览室里,整齐摆放着种养殖业和健康卫生等各种书籍1600余册。
该村文化阵地“体健行美”,得益于从中央到地方给予的一系列文化惠民项目。如今,该村整合近30万元文化惠民资金对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了改建,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简易戏台、宣传栏、文化广播器材、体育设施一应俱全。涵盖“礼、义、廉、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二十四孝”“道德大讲堂”等内容的文化墙更是醒目。
“只要有空,我们就会到村委会来打打篮球、乒乓球,不仅锻炼了身体,还沟通了感情,邻里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经常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锻炼的村民罗文认为,宽敞的活动场地和齐全的文化设施,让村民多了娱乐和锻炼,少了赌博和无聊。
近两年,苍溪县整合文化惠民资金2300余万元,吸引社会资金800余万元共同参与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先后完成了39个中宣部百县万村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85个省级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105个省级贫困村文化活动室、110个填平扫尾项目的建设,同时对非贫困村予以项目资金倾斜。域内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5%;1个县级图书馆、1个文化馆、39个乡镇文化站、804个农家(社区)书屋全年免费开放,送图书到基层10000余册。全县所有行政村均实现了有阵地、有队伍、有经费、有活动、有效果、有机制的,确保了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
种子留下来,文化产业攒足动力添翼发展
“下面,请欣赏节目《八旬老人学十九大》......”风趣的语言,诙谐的表演,让五龙镇五里村的群众在笑声不断中领会了十九大精神。“既满足了我们的精神需求,也让我们了解了国家形势,希望以后这样的好演出能更多的来到我们身边。”家门口的“文化餐”,让该村二组70多岁的老大爷程九恩回味无穷。
为深入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树立群众脱贫奔康自主意识,在“送文化(曲艺)下乡”活动中,该县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川北灯戏、花鼓戏、钱棍、小品、舞蹈、唱红歌、诵经典等群众喜爱的节目中,让群众既能在家门口看节目,还能当演员演身边人和事。像这样依托“百姓大舞台”“梨乡大舞台”,常态化开展送文艺下乡、送戏曲下乡的文化骨干队伍全县有近1000人,活动年均达300场以上。此外,全县成立电影放映队25支,全年放映公益电影8997场。开展“全民阅读·书香苍溪 ”活动30余场,.群众自办文体活动260余场次。
如何让文化活动如“种韭菜”一样,割完一茬后,能自身“抽节生长”?该县建立158人的“地域特色文化人才库”,培养大量“乡土艺术家”。从经费和政策上扶持唤马剪纸、石门山歌、白驿女子灯戏、元坝根雕艺术、县梨花艺术团等民间文艺社团,让其具有再生能力和动力,从而让元坝狮舞、永宁火龙、云峰锣鼓、石门山歌、中土牛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久弥香。
一年一度的梨花节、正月“十六游百病”民俗文化活动、漓江农民运动会、禅林油菜花节、农民自办“春晚”……文化活动为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披上了美丽“嫁衣”。“送种”结合,让文化根植于乡村,根植于人心,转化了成干部群众提能提神提干劲的得力举措和各项工作的精彩不断:
红心猕猴桃、中药材、健康养殖“三大百亿”产业产值达80亿元以上,将带动66个贫困村、16407贫困人口精准退出和精准脱贫,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在苍溪成功举办。农业产业扶贫、党建扶贫工程“6+4”、社会扶贫、金融扶贫、家政扶贫、文化工作、权力运行监督、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等10多项经验在全国推广;“创业创新”成绩斐然,返乡创业、能人兴乡热点亮乡村振兴路,工业发力 增速领跑全市……
梨乡大地气象新,万树繁华春意闹。苍溪正乘十九大东风,将深厚的文化资源转化成老百姓凝心聚能、感恩奋进内在动力和外在行动,他们正以蓬勃精神,卖力驱赶产业、脱贫和项目发展“三驾马车”,阔步迈步富民强县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