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广元  >  朝天

  • 朝天区花石乡:大山深处有盘龙 齐心共筑脱贫梦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18-10-15 14:41:42 来源:四川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进入四川手机报 短信看新闻:订阅四川特快

四川新闻网广元10月15日讯(张玉伟 李柯杰)10月15日,朝天区花石乡的山峦已有了深秋的模样,风顺着逼窄的道道沟谷奔涌,把树上的叶子吹得飘飘荡荡。

“头上碟子大个天,烧个饼子滚下湾。要想把它捡回来,还得馍馍三个半。”在主道的一个分岔口,花石乡盘龙村党支部书记杜正林早已在路口等待。上车之后,他一边提醒司机小心开车一边介绍:村里有一座呈“匚”字形的一座大山,犹如一条盘踞在此的巨龙,故此取名盘龙村。正是这些大山,却成为山里群众脱贫奔康的拦路虎。

条条玉带向大山深处延伸。张丹 摄

进入村道,车子沿着水泥硬化路前行。车窗外,山越来越高,越来越陡峭,车内的光线明显暗了许多。在山中穿行近40分钟,才来到该村五组袁开强家,四五个邻居正在帮忙采摘香菇。

“如果不是帮扶部门和干部,我现在还只能靠在外打工,才能维持生活。”45岁的袁开强,干瘦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他介绍,2006年,他的父母亲开始多病,不仅丧失了劳动力,为了治病还欠下了一屁股债,妻子和他常为一些小事闹矛盾,最终妻子选择离开这个贫穷的家庭。从此,袁开强肩负着两位体弱多病的老人、年龄尚小的孩子,没日没夜的种地、就近务工,苦苦撑起这个家。

“以前也想过种植香菇,但是缺资金、缺技术,即使种出来了也运不出去。”袁开强讲到这里,紧紧地咬了咬嘴唇。2016年底,帮扶干部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并帮忙协调产业发展补助资金,2017年,袁开强种植袋料香菇25000袋、椴木香菇700椴,收入近10万元。2018年,他又种植袋料香菇7000袋、椴木香菇1300椴。“按照目前鲜菇3元每斤、干香菇27元每斤的价格,纯收入四万元没得问题。”

和大家的攀谈愉快而融洽,大家手里的筐子满了又空了、空了又满了。

“以前,只要一下雨,村里绝大部分农户都莫法外出。”根据大家的回忆,2016年前,村里一寸水泥路也没有,每年汛期到来,家家户户都提前准备些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和常用药品,一旦下大雨,村民的出行只能从密林中的羊场小道绕行两三个小时才能走到山外的大路上。

“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接到了屋里头,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变化大得很!”问起村里的变化,大家最大的感受就是公路建设。“你到八组的贺开均家采访,他感受深。”

告别了袁开强,笔者继续沿着九梁十三湾的通组硬化路,向该村八组最偏远的贺开均家进发。期间,杜正林介绍,自脱贫攻坚以来,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各方面,都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他说,在各级党委关怀下、在区人大办的亲情帮扶下,累计投入各类项目资金2288余万元,新开挖断头路7.9公里、硬化道路21.2公里;新建蓄水池22口362立方米,家家户户吃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完成异地搬迁和危旧房改造65户220人,并完成新村建设133户,全村住房更加安全明亮;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得到全面满足……

贫困群众食用菌产业喜获丰收。张丹 摄

“我们要把这路扫干净、养护好,这样用得更久些。”在进入八组不远,一个人正组织几位群众在整理旁沟和清扫道路。他就是该组组长贺开均。他介绍,今年该组的道路硬化之后,他就组织全组的18户群众开会,大家商定义务投工投劳,轮流养护和打扫通组的水泥路。

对于路的期盼,是地处偏远地区群众的共同心声。贺开均讲述,汶川特大地震前,该组群众的出行都是靠几条羊肠小道。为了加快恢复重建,大家召开小组会议,集体决定投工投劳投资,男女老少齐上阵,用锄头刨、撮箕端,耗时三个多月,挖通了一条与外界相连的3.6公里机耕道。虽然路不好走,但在大家的维修中,家家户户陆续都修起了新房子。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帮扶部门区人大办。”大家都感叹,像他们这样散居在深山密林深处的人家,也能走上水泥路,这是了不起的事情。

道路硬化了,群众思想观念正在悄然转变。杜正林介绍,该村在帮扶部门的倾心帮扶下,新建起集体经济产业园、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和核桃产业园3个,示范带动群众栽植核桃2400余亩5万余株,种植食用菌19万椴(袋)、发展魔芋200余亩、中药材3200余平方米。其中,50户贫困户中,除低保兜底的14户38人外,其余36户129人家家户户都不同程度的发展有核桃、食用菌、中药材和魔芋、蜜蜂、肉牛养殖等产业,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相关新闻
返回本网首页 返回广元频道首页 四川发布网站 收藏本站 打印本页 编辑:肖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