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实施“六共”行动 助推脱贫攻坚——广元市朝天区干部结对帮扶结对认亲帮扶工作新模式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18-12-27 11:08:31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广元12月27日讯(何 敏)”山高摔死鸡,有马不能骑,地无三尺平,十年九受灾”。一首顺口溜,反映了朝天区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的落后面貌。朝天人立下“穷区也能换新天”的壮志豪情,付出“干部脱层皮,打赢摘帽战”的艰辛努力,狠抓精准帮扶,大力实施干部结对帮扶结对认亲“六共”行动,成功探究了一套帮扶干部有遵循、能操作、科学合理、务实管用的帮扶工作方法,已确保全区80.5%的贫困人口脱贫,为决战决胜2018年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背景
朝天地处秦巴山南麓、川陕结合部,全区幅员面积1613平方公里,辖9镇16乡214个村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99万,是典型的四川盆周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川陕革命老区和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全区山地地貌占91%以上,耕地面积仅为幅员面积的10%左右,山高坡陡、土地瘠薄。2014年底通过精准识别,全区共有建卡贫困村64个,贫困人口7421户2551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3.45%,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帮扶工作难现状尤为突出。
自2015年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以来,朝天区坚持帮扶工作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帮扶力量不会帮不善帮、沉不下去,群众认可度不高、内生动力不足等难题,坚决服务高标准高质量脱贫摘帽大局,创新开展结对帮扶结对认亲,实施共学政策、共谋发展、共解难题、共庆佳节、共树新风、共话感恩“六共”行动,扎实推动帮扶干部以“绣花”功夫激情决战脱贫摘帽,以真情帮扶赢得群众认可。
二、做法
(一)共学政策,讲清讲明党的方针政策
全区4000余名帮扶干部全面下沉,深入联系214个村、7517户结对群众家中,运用群众语言和具体事例,与群众共同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区委重大会议精神、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扶贫脱贫政策。集中召开宣讲会250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讲资料3万余份,培养政治“明白人”5220名。
与结对群众开展“同吃同住同劳动”,大部分干部夜宿农家,与其同坐一条板凳,慢慢摆,仔细讲,反复谈,为群众讲清讲透脱贫攻坚工作的背景、目的、意义及要求,贫困群众思变思进思干热情被充分调动,纷纷认为“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与结对群众共同学习产业发展、医疗救助、社会保障、易地搬迁、教育培训、小额信贷等精准扶贫政策,特别是一起学深学透贫困群众已经享受的政策,做到随时记得住、讲得出,全区共培养政策“明白人”7500名。
(二)共谋发展,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针对全区产业发展滞后,群众收入渠道狭窄的现状,结对帮扶干部紧紧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摘帽指标体系及标准、专项扶贫年度计划清单,与联系村、结对户共同谋划2018年发展规划。围绕全区“5+N”特色农业产业总体布局,深入推进产业扶贫,着力培养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个技术“明白人”,大力培育村办特色产业园、户办小庭园。
“多亏了贵商银行的王成蛟,挽救了我的养鸡场养猪场”正在往车上装鸡的锦屏村贫困户谢万碧感激的介绍。谢万碧在家照顾瘫痪儿子,建起了养鸡场、养猪场,由于缺技术,养鸡场倒闭。帮扶干部王成蛟积极联系相关部门技术人员为其救治,免费指导培训养殖技术,自费请来养殖专家为他“一对一”上养殖技术培训课,并协调扶贫款4万元帮其扩大养殖规模。2017年养殖场出栏肉鸡1200只,养殖母猪12头,人均收入达6000元。谢万碧在2017年底获得区人社局贫困劳动力创业补助奖励金时,自豪地说“我也是养殖技术明白人啦!”。
截止目前,全区建立核桃、蔬菜、藤椒、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园191个,建立中药材、小水果、畜禽等特色产业小庭院园8142个,家庭农场77个,基本实现村村有特色支柱产业、户户有骨干增收项目。
(三)共解难题,切实解决群众急事难事
针对贫困群众用水用电、道路建设、上学就医、住房安全等困难,结对帮扶干部逐村逐户梳理困难台账,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努力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2017年,通过协调区内企业、商场优先解决850余个就业岗位,改扩建县乡道42公里,硬化村组公路350公里,新建跨江河桥梁5座,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77亩,解决农村饮水3.9万人,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率达61%,宽带网络覆盖率达90%,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356户、棚户区改造200户,解决老百姓就医、就学等急事难事600余件。
中国二重集团帮扶鱼洞乡鱼鳞村,组织干部职工采取“扫二维码”线上认购和线下合同认购,帮助鱼鳞村解决土特产品滞销难题,仅去年帮助鱼鳞村销售土鸡1920只、蜂蜜400斤,收入达17.3万元。国网广元供电公司把帮扶羊木镇新山村农副产品销售直营店开到了广元城中心,帮助销售核桃、土鸡、木耳、香菇等20余类农产品。大滩镇高峰村贫困户邱永文夫妇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结对帮扶干部协调解决2个公益性岗位,有效缓解家庭收入难题。
(四)共树新风,创造美丽乡村文明风尚
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积极宣讲思想观念,共同制定村规民约,参与评选脱贫先进典型,树立良好村风民俗,弘扬乡村正能量,引导群众为实现“四好”村建设而共同努力。
2018年2月9日,“最美印坪人”授牌仪式在中子镇印坪村召开。“最孝顺儿媳妇”“最美村调解员”、“最美持家婆婆”、“最美致富榜样”等先进模范纷纷评选出来,给他们颁发了奖牌和500元大红包。村上热闹极了,村民积极参加授牌仪式,纷纷表示“我也要争当先进!”羊木镇“最美新山人”、东溪河镇“感动石门2017十大身边模范评选活动”等各类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纷纷开展,身边典型教育引导身边人,美丽乡村文明风尚正在形成。
“六共”行动开展以来,围绕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勤劳致富等主题,充分依托全区214个农民夜校、“村村响”等平台,灵活举办“广场课堂”“院坝课堂”“家庭课堂”128次,更新修订村规民约182个,评选“四好”村165个,选树群众身边典型350人。
(五)共庆佳节,确保关心温暖进村入户
帮扶干部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之际,为群众送去关心和温暖,一起动手打扫卫生、一起营造节日氛围,切实做到真心结“亲戚”,真情办实事。
目前,大部分贫困户家中都挂上帮扶干部和自己一家人的“一家亲”照片。传统佳节来临之际,帮扶干部全部下沉到结对群众家庭,送上节日慰问品,与他们一起收拾整理庭院卫生、清洁门窗,一起挂灯笼、贴对联、包粽子,同吃一锅饭、同干农家活,亲如一家,欢乐过节,干群关系十分融洽。今年春节前夕,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带头到结对群众家中访贫问苦,带动全区帮扶干部到结对群众家中,赠送物资和现金总价值近700万元。贫困户有了亲戚,有了温暖,也有了面子,脱贫奔康的劲头更足了。
(六)共话感恩,激发群众奋力脱贫奔康
帮扶干部与结对群众一起算收入账、实惠账、对比账,让每户群众真切体会到脱贫攻坚政策对他们生活带来的重要影响。借助听广播、拉家常、实地参观、看文艺汇演等形式,与群众一起畅谈脱贫攻坚以来的新发展、新变化和新气象,充分调动和激发群众致富奔康信心决心,让群众知道恩从何来,惠在何处,并自觉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激发群众永远感党恩、拥护党、跟党走。
2018年腊月十六,宣河镇竹坝村“文化院坝”热闹非凡,虽然山高地寒还有零星雪花飘飞,但村民全都来了,40余名村内“本土明星”,自编自演一台“新春新气象,新村新时代”文艺汇演正精彩进行,小品《玉娃脱贫》逗笑全场,快板《党的政策就是好》激发了群众强烈认同感,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72岁老党员赵进元自豪的说:“现在的竹坝村道路宽敞,土房子变成小洋楼,蔬菜、天麻等产业把群众腰包鼓起来,日子越过越富裕,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啊!”我们竹坝人要更加努力,积极脱贫奔康!”
三、启示
朝天区开展结对帮扶结对认亲“六共”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锻造干部作风,推动干部成长,对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内生动力,决胜脱贫摘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1.贴近群众需求是前提。脱贫奔康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干部与群众真心结穷亲,就是要深入结对群众家庭,面对面了解结对群众家庭情况,充分听取群众诉求,全面了解他们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困难和实际需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根据实际需求个性化制定帮扶措施,竭尽全力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2.精准帮扶事项是核心。贫困村、贫困户各自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需求,坚决防止“排排坐,分果果”,要坚持精准帮扶,因地制宜,对症施策,切实做到“分好蛋糕、用好资源”。贫困村帮扶要充分结合地域特点、自然条件、历史背景、村民情况和意愿等各方面因素,着眼实效、兼顾长远,制定帮扶工作规划。贫困户帮扶要详细了解家庭成员情况、家庭需求,积极开展政策宣讲、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激发其主动性、创造性,让贫困户对象在帮扶中“开脾健胃”“强健筋骨”,早日奔上致富路。
3.刚性实招推动是关键。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任务重、内容多,要扶贫、扶智、扶志,要带领群众尽快脱贫奔康,与全国人民同步踏入小康社会。到底干部怎么帮、帮什么,从哪些方面着手、在哪里方面用力、如何结合实际发挥最大帮扶作用,重要时间节点怎么开展工作,必须提供一套可遵循、可操作、务实管用的帮扶工作实招。
4.赢得群众满意是目标。帮扶不是高科技,关键要用心用情,就是要和群众打好交道、建立亲情关系,打好“感情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帮扶工作。干部必须主动走进群众、融入群众,与结对群众真正融为“一家人”,要把结对群众脱贫的事当做自己最大的事,与他们同吃一锅饭、同干农家活,通过“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与贫困户谈心、交朋友,与结对群众共同发家致富,摘掉贫困帽子,过上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