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苍溪县:多措并举 助推易地扶贫搬迁户脱贫致富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20-06-11 11:38:08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广元6月11日讯(邢莉琼 王鸿)苍溪县是全省乃至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区的易地扶贫搬迁重点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6128户22239人,圆满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近年来,苍溪县结合县情特点和资源禀赋,围绕稳定脱贫致富,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就业扶持、社会保障、乡村治理相结合,因户因人制定后续发展措施,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聚焦产业发展,拓宽增收致富路子
一是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坚持“大园区带小庭园”发展模式,推动县建万亩现代农业园、乡建千亩特色产业园、户建产业小庭园“三园”联动发展,建成万亩园区18个、千亩园区66个,特色产业基地达到50万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立足猕猴桃、中药材、健康养殖“三大百亿产业”,量身定制奖补政策,带动5515户搬迁户户均建成1亩以上特色产业园,年户均增收5000元。
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订单生产+保底收购”自主经营、“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产品分成+劳务收入”托管代养等模式,鼓励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与搬迁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截至目前,经营主体对搬迁群众带动面达30%,带动年户均增收4000元。三是探索推进“三变”改革。针对搬迁后耕居分离现象,大力推进农村资产资源连片开发。探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三化”改革,量化农村集体资产,推动农村资源转变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加快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步伐,为2113户搬迁户开通了发展高速列车,带动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加强就业扶持,促进后续脱贫增收
一是统筹就业扶持政策。设立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创业就业扶持基金,有创业项目且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个体贷款金额上限为10万元,被认定为小微企业的最高可贷款200万元。对吸纳搬迁群众劳动力10人及以上的企业,认定为就业扶贫基地,可给予最高3万元的奖励。二是加大转移就业力度。整合人社、自然资源、公安、交通、林业、水利等行业1000余个公益性岗位资源,优先吸纳372名搬迁群众参与公共服务。动态建立县内工业(农业)园区和城镇企业用工需求岗位信息库,针对搬迁群众流动开展“到户到人”送岗活动,每年各推送岗位信息不少于3个。引导各类创业实体创办“扶贫车间”6个,吸纳10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向浙江等省外输出劳务7300余人。三是整合就业培训资源。统筹就业创业、阳光工程、扶贫移民等培训项目,整合县内职业培训机构资源,建成综合性贫困群众职业培训平台,免费提供实用性培训。参加培训后实现自主创业并符合条件的搬迁家庭,可享受减征企业所得税、免征增值税等系列税费减免政策。通过就业扶持,带动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实现100%就业,年户均增收6000余元。
落实社会保障,减小返贫致贫风险
一是教育有保障。将搬迁安置家庭学生纳入“三免一补”保障范围,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完成学业的学生,通过教育扶贫救助基金、金秋助学、送教上门、雨露计划、东西部扶贫协作转移就学等方式给予扶持,做到“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应助尽助、应贷尽贷”,全县搬迁安置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到100%。二是健康有保障。落实“十免一减四补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措施,搬迁群众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县域内住院和特殊疾病门诊治疗费用个人支付比例均控制在10%以内。建立搬迁群众健康档案,开展免费健康体检“上门服务”。同时,县财政每年筹集资金300万元建立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有效确保无人因病返贫。三是兜底有保障。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特殊困难家庭,统筹低保、五保等政策进行兜底,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应兜尽兜”。截至目前,已有3007名搬迁群众纳入低保(兜底)政策。
强化乡村治理,美化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开展内生动力提升行动。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并举,深入开展“四扶四强”专项行动。转变扶贫方式,除政策规定措施外,将其他扶贫措施与贫困群众主动性挂钩,原则上不直接发钱发物。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动员更多搬迁群众参与交通、水利等公益基础建设,推广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自助帮扶方式。二是开展村民自治实践行动。探索推广“一会六员”乡村治理模式,在搬迁群众集中度较高、数量较多的村,由村“两委”牵头成立生态庭园文化促进协会,下设乡村规划管理员、庭园经济发展员、清洁卫生监督员、乡土文化辅导员、乡风民俗引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扎实开展村民自治。全面推广“网格化”帮带机制,为每户搬迁户选派1名村组干部联系帮扶,从周边五好家庭、产业大户中选派3人“组团式”具体帮带,逐步实现产业有靠、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生活幸福。三是开展乡村德治建设行动。加强搬迁群众思想政治建设、道德作风建设,开展“党在我心中”感恩教育活动和“脱贫示范户”“苍溪好人”“致富能手”“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建立道德激励约束评议机制,强化搬迁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开展“建村标、树家风、传家训”活动,全面推广农村优秀文化,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激励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同奔小康。通过乡村治理,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打造,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四好村”2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