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利州区纪委:护航脱贫攻坚 精准监督书写精彩答卷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20-09-07 14:21:31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消息(尹方 昝琪)利州区54个贫困村全部整村脱贫“销号”, 5119户17644名贫困群众相继越线“达标”,2017年顺利脱贫“摘帽”,2020年脱贫成效得到有效巩固……
成绩的取得都不轻松,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歇。这一成果的背后,不仅有党员干部的辛苦付出,更离不开全区纪检干部靠前监督铁纪护航。
近年来,利州区纪检监察机关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压实责任、精准监督、狠抓作风、严格执纪,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坚强的纪律和作风保障。
监督“探头”沉下去,解决群众烦心事
“你家的收入来源是什么?你知道自己家享受的哪些扶贫政策吗?有没有干部来过你家开展过工作?”在龙潭乡复兴村杨兴安家中,脱贫攻坚第三督战组实地核查扶贫专项资金发放及其他民生资金是否存在截留、私吞、侵占、挪用等情况,并从中发现问题和线索。
这样与群众面对面交谈、走村入户开展监督的场景,在全区已成为常态。今年来,利州区纪委监委在全区开展扶贫领域全面决胜“大督战”督查工作,由纪委书记牵头挂帅,班子成员全员上阵,分成8个督战小组,紧盯政策落实、责任落实、项目监管、作风纪律等内容,全覆盖定点定员督战7个乡镇和7个街道的脱贫攻坚工作。
4月初,第二督战组在走访大石镇石笋村时,发现该村虽然自来水管网已经入户,但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原因,住在地势较高的村民,一到旱季,就会面临吃水难问题。
在得到问题反映后,督战组立即联系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大石镇党委政府,帮助村民解决吃水难问题。5月6日,利州区大石镇石笋村新建的蓄水池正式投入使用,该村84位村民告别“吃水难”。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如何找准扶贫领域监督的“穴位”,实现扶贫领域监督无“盲区”,确保脱贫成果不被侵蚀?
利州区纪委监委通过“一对一”建立市、区、乡、村四级监督员网络,将4700余张精准监督“廉心卡”贴在群众家门口,延伸监督“触角”到最基层;开展“双全行动”,牵头成立11个专项督查组, 125名纪检监察干部全员上阵,全覆盖深入165个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进行拉网式排查;推行“三点定位”,强化事前、事中、事后三点管控,明确责任、加强纠治、严查快处,形成了有力震慑;健全“四大机制”,立足民生诉求,抓住信访受理、跟踪督办、集中会商、双重问责四个关键环节建强机制,从受理到问责,再到回复,环环相扣,切实将群众反映举报问题解决好、整改好、处置好。
2017年以来,全区扶贫领域共发现问题88个,立案60件,党纪政务处分59人,组织处理161人。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将持续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作用,通过督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操心最烦心最忧心的事情,为贫困群众的幸福之路做好‘加法’。”区纪委督战组副组长周玉元说道。
精准执纪到基层,斩断伸向扶贫领域的“黑手”
“2015年,时任荣山镇太山村村委会主任蒋荣清为解决村集体工作经费缺口、兑现施工方工程补偿款,安排村文书母某某通过虚增太山村三组通村公路项目工程量的方式,虚报工程款10.2525万元,并于2016年至2018年期间实际套取项目资金4.143万元。2020年3月,蒋荣清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太山村违规套取的项目资金4.143万元予以收缴……”
惠农扶贫项目和资金,关乎困难群众切身利益,惠农扶贫工作更容不得半点虚假。近年来,利州区纪委监委把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作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重中之重,以“一抓到底”的决心,持续深入地进行整治。成立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小组,出台《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着力解决扶贫政策落实中的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结合“作风纪律深化年”,成立脱贫攻坚问效问责专项工作组,坚持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一律严查重处、一律通报曝光、一律专题整改。在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528名干部群众主动说清问题,上交违纪违规资金149.64万元,全区立案查处39人,组织处理116人,移送问题线索15件,退回群众资金15.6万元。
“过去,我们是按照线索查,组织督查组定期督查,主动的时候少,对于扶贫领域监督执纪工作到底要查些什么有些盲目,不够全面,也不够精准。”利州区纪委副书记、区监委副主任江友德说。现在,利州区纪委监委干部将严查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不力、向扶贫资金伸黑手、扶贫项目实施中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扶贫领域涉黑涉恶及充当“保护伞”等五类突出问题牢记在心,在具体监督检查中进行对照,只要有类似问题的必查,确保扶贫项目、惠民政策真正惠及群众。
清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干部“松绑”减负,让他们轻装上阵则是护航脱贫攻坚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2018年以来,利州区纪委监委联合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财政等部门,根据监督检查内容、职责职能、检查周期等方面,按照“能少则少、能并则并、能短则短”的原则,变部门各自检查为联合集中督查。此外,还大幅压减“反馈时间”,采用“问题清单+改进建议”的形式,将问题列为反馈清单,检查当天由被检查单位签名确认。压实被检查单位的整改责任,要求各单位在2个月之内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确保事事有着落。
“以往这个时候,不是在忙着准备材料,就是在忙着迎接检查,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现在好了,能够走出会议室,走到田间地头去,倾听群众诉求,更好更快地为他们排忧解难。”金洞乡纪委书记张超高兴地说道。
严管厚爱相结合,把板子真正打下去
“我作为村支部书记,村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及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却在脱贫巩固提升中工作不实、履职不到位,深感内疚……”近日,一场警示教育大会在赤化镇召开,该镇雷家村党支部书记范德均在会上现身说法。由于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等问题,范德均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为充分发挥扶贫领域典型案件警示教育作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利州区纪委监委建立了扶贫领域典型案件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制度,利用广元日报、利州电视台、“廉洁利州”微信公众号、党政内网等媒体工具,2017年以来先后9次集中通报曝光扶贫领域典型案例30起42人,较好地发挥了警示和震慑效应。此外,全区各地各部门通过“微课堂”、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专题警示教育,查找制度短板,堵塞制度漏洞,形成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
监督执纪既要严管也要厚爱。
2019年9月29日,利州区纪委监委在荣山镇召开了不实举报、诬告陷害澄清会,为受到不实举报的2名该镇干部澄清正名、消除影响。
“感谢区纪委为我公开证明清白,这是对我的信任和鼓舞,更是一种鞭策,以后,我会坚持清清白白做事,尽职尽责,团结带领同事,在全镇形成创业干事的良好氛围。”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终于放下心来。
近年来,利州区纪委监委将严管与厚爱、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咬耳扯袖谈话室”,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及时纠正提醒脱贫攻坚中纪律作风方面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发挥“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作用;对诬告陷害行为严肃查处,对受到不实举报的,及时澄清正名,推动形成激浊扬清、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今年以来,该区纪委监委召开警示教育大会38场次,召开坝坝会、《问政利州》6场,通报曝光典型案例11个,对脱贫攻坚作风纪律不严不实党员干部谈心谈话32人,立案查处虚报工程款套取项目资金、帮扶作风不实、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弄虚作假等问题6件,党纪政务处分2人,诫勉谈话2人,综合运用警示提醒、批评教育等措施处理18人,为党员干部澄清8名。
“脱贫攻坚战考验着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摘帽不摘监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越是接近胜利越要压实责任,拧紧链条一环不落,越要巩固胜利成果越要深化监督,高擎纪检监察利剑一刻不松。”利州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冀健华表示,下一阶段将加强对巩固脱贫成果、强化建章立制情况的监督,推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