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地方频道-广元  >  利州

  • 学史力行践初心 --利州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综述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21-09-18 11:14:36 来源:四川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进入四川手机报 短信看新闻:订阅四川特快

四川新闻网消息(张文良 记者李全民)自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广元市利州区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严格按照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相结合,立足行业实际和主责主业,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全区党员干部以百姓所思所盼为努力方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百姓的烦心事,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幸福生活。

着眼发展,聚力重点工作

如何立足发展大局,聚焦重点任务,让实事办得更实,利州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立足长远,为群众办实事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区级领导、科级主要领导、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书记“三类群体”,带头推动全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全区374名党员领导干部牵头办理475件实事,其中24名区级领导牵头办理52件,76名乡镇(街道)部门“一把手”牵头办理149件、274名基层党组织书记牵头办理274件。

同时认真落实全市“三环节四单”办实事要求,全面推行“三听三问三落实”工作法,扎实推进办实事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长效化。并坚持开门问计接单、公开承诺亮单、紧盯目标督单、实际成效晒单,各地各部门持续做好民意征求,通过公开栏、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情况通报会等方式,积极做好办实事项目公开、责任人员公开、办结时限公开、完成情况公开。

聚焦重点,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

“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1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龙潭乡金鼓村的发展日新月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们要以此次实践活动为抓手,发挥川北‘唢呐之乡’的独特优势,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帮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三堆镇井田村党委书记石明勇说。

利州区还不断健全完善返贫预警监测体系,通过逐级排查、核查、监测反馈意见,今年上半年全区排查发现易返贫致贫风险户13户,均已按“一户一策”精准落实帮扶措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推动政策体系有序转换,确保政策不断档、工作不脱节。

在实践活动中,利州乡村振兴局会同有关部门保持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相继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和以N个行业政策为配套的“1+N”政策体系,印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二十四条措施(试行)》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办法(试行)》,从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等方面出实招,共同推动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应对挑战,在大战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

6月,进入汛期,各地各部门把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全区1003个基层党组织、20710名党员,同心携手、并肩战斗,汇聚起打赢防汛救灾硬仗的强大合力。

面对各类风险,各地各部门构筑起保护群众的安全防线。

防疫形势严峻,利州区坚持“人、物、环境”同防,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筑牢疫情防控四川“北大门”。

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断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稳妥处置民间融资风险。针对“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普遍高发、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政法、公安等部门破获大型电信诈骗案、跨境网络赌博案3起,群众涉案金额1.3亿元。

着眼发展、聚焦重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做好各项工作相结合,推动学习教育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学习成效和重点工作相得益彰。

回应关切,破解急难愁盼

为群众办实事,关键要突出一个“实”字。

利州区医保局将符合条件的“两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纳入保障范围。今年以来,全区共有3462人次“两病”纳入保障范围, “两病”报销5884人次,医保统筹资金报销12万元,成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生动缩影。

区卫健局出台医养结合系列政策,加大对医疗资金投入,切实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积极开展医疗救助,切实解决贫困患者困难,今年1-8月卫生扶贫基金共救助3583人、救助金额105.7万元;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切实保障群众健康安全。

“真是谢谢你们,谢谢党的好政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年近七旬的宝轮镇冯家村村民邱福手捧“心系群众办实事、扶贫济困解民忧”锦旗,老泪纵横。

邱福2013年被确诊患有尿毒症,在长期透析带来的高额医疗费用和自身没有经济来源的双重压力下,不愿拖累子女的他差点走上绝路。然而,在利州区系列医保扶贫政策帮扶下,不仅减轻了邱福经济负担,还重新点燃了他生活的希望之火。

教育是国之大计,更是民生之基。

区教育局开展学校托管服务,破解暑期留守儿童“看护难”问题。全区开设暑期托管班26个,为孩子们开设形体课、音乐课、象棋课。农村学校还“另辟蹊径”,陪学生们做竹筏、找鸟屋、探究昆虫世界。

以农村义务阶段学生营养餐的落实为抓手,在全区38所农村中小学校推行“明厨亮灶”工程,制定“四级”营养餐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和“陪餐”制度,校长教师轮流陪餐,区领导、区级相关部门、辖区乡镇街道不定时到校陪餐,以尝促查,以查促改。

一“老”一“小”照护问题,关乎社会和谐稳定。

 “老有所养”,在创新建立医养结合中心的基础上,组建养老机构8家、日间照料中心71家,真正实现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幼有所育”,坚持以发展专业托育机构为主,幼儿园改建托育园为辅,高标准建成了一批规范化托育机构。截止目前,全区共注册托育服务机构28家,已开展托育服务的机构11家,新增托位520个。

解决百姓急难愁盼的各种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坚持问题导向,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群众逐步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变化和实效。

深化改革,提升治理能力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政务服务改革,利州区相关部门不断为群众解绊、为企业松绑。

老百姓的烦心事,就是改革的突破点。

区住建局梳理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列出“建设中国最干净城市”等一批办实事项目清单,做到台账式管理、销号式推进;各乡镇(街道)部署安排“停车难、排污难、乱贴小广告、占道经营”等10大专项整治行动。

“真太方便了,随办随走,还不用排队了。”9月10日,广元市利州区政务服务大厅里,前来办事的田女士对“广元办事”自助服务赞不绝口。

针对群众窗口办理的烦心事,排队时间长、手续繁琐……利州区行政审批局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抓手,建成广元市首个24h自助服务机区正式投入使用。服务区配备了自助查询机、自助办理机、自助打证机、自助取件机、一件事一次办等设备,真正实现了政务服务从“8小时”向“24小时”全天候服务的跨越。

围绕企业痛点,各相关部门在实践活动中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6月8日,广元市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开启了忙碌的工作模式。“从资料审批到拿扩产‘通行证’,乃至生产中的‘救急’,政府部门全程提供帮助,我们有信心做大做强!” 公司总经理兰恒超说,为了这份信任,公司必须加快生产。

像这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兴业,利州区一直在努力。今年以来,该区已新增注册各类企业951户、同比增长16%。为新办企业节约开办成本160余万元,已清理取消申报材料3960项,精简比例60%,提速92%;实现联合办理、并联审批后,办结时间从原来90个工作日压缩至45个工作日。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生产经营中的问题210余个;着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为辖区民营企业减税降费1.9亿元,减租52.6万元,降低用电、用气成本230余万元;着力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新增、展期、续贷等方式,帮助民营企业融资3.5亿元。

9月2日,广元市利州区政务服务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窗口,全市第一张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电子证照正式生效,标志着利州区一网通办取得阶段性成果。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审批制度改革系列决策部署,按照一张表单、一次收件、一窗受理、一网审批的总要求,扎实推进一体化,一站式,便民服务,积极推广使用“四川政务服务”和““天府通办”等网上平台,主动优化审批流程,住建领域80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行网上申请、网上申报,实现了“不见面审批”。

区发改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系列利企便民的改革政策文件,及时推出一批有含金量的改革举措,持续为企业投资兴业、群众办事创业松绑减负。

从行政审批局“互联网+政务”改革实践,到国税局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部门不断提升营商环境便捷化水平。

围绕推进基层治理办实事,努力做到居民有需求、基层有服务。

“街道遛狗是否要规范”“小区绿化面积还能否再增加”“1单元305家的厨房管道老化漏水了”……宝轮镇各社区建立了街道长、网格长、楼栋长 “三长”联动机制,成为社区工作的“千里眼”“顺风耳”,有效织密基层治理网络,成为社区与群众的“连心桥”。

推动社会治理中心向基层下移,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利州区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推进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学史力行,实干为民。从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汲取宝贵启示,全区党员干部不断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具体行动。


相关新闻
返回本网首页 返回广元频道首页 四川发布网站 收藏本站 打印本页 编辑:肖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