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苟志 徐竞瑜 李全民)房前屋后种果树,鸡鸭成群一大路,果林园里有池塘,蔬菜地里水保障……走进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随处可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主、干、支、毛渠系纵横交错,库塘池堰星罗棋布,农村供水管网延伸到家家户户,放心水流进百姓的心田。
![]() |
(图为苍溪县梨仙湖湿地公园。 刘徽 摄)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日新月异。这十年,苍溪水利事业坚持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民生水利,全面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这十年,苍溪县立足民生做实水利文章,先后组织实施全国百个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项目、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全方位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和环境,争取项目资金投入17亿多元,新建中型水库1座,小(2)水库4座,蓄水池926口,整治病险水库213座,新增蓄水3445万立方,新建整治干渠600余公里,有效杜绝“跑、冒、滴、漏”。
![]() |
(图为产水配套,歧坪镇旭光园区。苟志 摄)
建规模以上集中供水工程991处,分散供水工程千余处,单户供水工程八万余处,铺设管道万余公里,有效解决31乡镇454村(社区)60余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供水保障率100%。全县261座中小型水库坐落在全县的高山沟涧,充沛涵养着这片红色的大地。对农村供水工程实行“公司+协会+农户”的乡镇、农村供水管理体系,确保工程建得起、管得好、长受益。
![]() |
(图为大洋沟水库蓄水。 苟志 摄)
创新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山丘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路子
“现在农村的条件变化很大,特别是水利设施不断的改善,种田用水自流到田间,以前种田用水要抬机器抽,远的地方放点水很难,现在的水只要向水库打个电话就来了。”谈起水利的变化,鸳溪镇宝民村71岁村民张开亮滔滔不绝,他介绍家里煮饭、喂猪等用水只需开个龙头,水就流到缸里,好多年都没担过水、背过水了,现在不管天干雨少,都不用愁没水吃。
![]() |
(图为水泣园区,歧坪镇天新园区。苟志 摄)
在水利发展的过程中,苍溪县创新发展思路,更新发展理念,逐步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型发展,不断探索形成“四自一确权,五动一引导”建管机制。创新提升了“三统四化”农田水利建管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山丘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新路子。《四川苍溪智慧灌溉全掌控》(农田水利建设巡礼)于2018年1月7日在《人民日报》要闻版刊载;“庭园水保”经验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上进行交流;“民办公助”建设经验在财政部举办的全国小型水利建设管理培训会上交流。先后获得“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等荣誉称号。
![]() |
(图为折叠堰,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苟志 摄)
面对中小型水库偏、散、远的实际情况,该县水利局强化管理革新,探索推行中小型水库“以大带小、小小联合,区域负责、集中管理”的运行管理新模式,实现“四不减、两整合、两增强”的目标,有效提高中小型水库规范化、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人员、资产合理整合,高效利用,发挥最大的质效。
河湖长制,催生蓝天碧水生态效益
“绿水青山、休闲绿道,这里环境好、空气好,我们一家老小都喜欢来这儿散步。”当地群众口中提及的正是离城区不远的梨仙湖湿地公园。谁也想不到,就在十年前,这片回水湾还是一副机器林立、碎石声昼夜不停的采砂景象,2018年,苍溪县着手实施嘉陵江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决定关停并转采砂企业,改建湿地公园。
如今梨仙湖湿地公园总面积约5000亩,其中水域面积3000亩,是县城和周边居民休闲、锻炼的首选地。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苍溪县充分利用河长制、河湖“清四乱”等活动,牢固树立嘉陵江“中上游意识”、落实“中上游责任”、强化“中上游担当”,突出沿江沿河流域污染防治“一盘棋”思想。
通过统筹整合各项资金,全县新建堤防21公里,绿化岸线58公里,复垦300亩,河道治理110余公里;对全县天然河流实行10年禁捕规定,汛期、产卵期严格执行禁捕(钓)鱼;清理河道管理范围采砂场22处,全县砂石开采实行由国有平台公司统一开采、统一管理。沿河乡镇新建污水处理厂12个,日处理污水能力2000吨,经检测,全县流域水质均达到三类水标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