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王消息(王义飞 李全民)“感谢你们的帮助,解了困扰我们10年之久的难题!”近日,在青川县乔庄镇弓家河村,70岁高龄的王大妈,饱含热泪的握住工作组干部的手激动的说着。
原来,王大妈等人在11年前将位于弓家河村石包田的30亩土地租给当地的土老板陆某发展种植业,陆某约定每年以1200元/亩的价格向老百姓支付租金,租赁期限为20年。陆某在租用土地后产业发展失败,第二年便外出务工,自此老百姓既未收到租金又未能耕种土地,老百姓及村委会多次找到陆某要求兑付租金或退还土地,但陆某始终认账欠账不付账,老百姓多方求助无法解决。乔庄镇主要领导下访了解此事后专程入户走访,将困扰他们多年的纠纷妥善化解。现如今老百姓不仅拿回了土地,还把这片土地变成了蔬菜产业园。
矛盾纠纷快速化解,得益于乔庄镇“3+6”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的建立,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基层治理年工作要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乔庄镇整合现有社会资源,积极探索集创新社会治理、服务人民群众于一体的社区综治中心建设,初步建成以“一站式”服务平台、“3+6”矛盾化解机制为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把“两幅标语”精神运用至基层治理工作中,以“微网格”治理“大家庭”,以“微服务”收获“大平安”。
组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协调中心,构建家门口服务圈,畅通社区治理神经末梢。坚持党建引领,以“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能”为原则,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组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协调中心,构建家门口服务圈,将辖区各居民小组按就近居住原则划分为93个片区网格。落实网格长实现微信群全覆盖,畅通诉求渠道方便居民交流。建立家门办、金秋驿站两个服务平台,把党群服务、政务服务、法律服务、文化服务、生活服务、健康服务、特殊群体服务等纳入服务内容,以干部送单、群众点单、驿站派单、队员接单的服务模式,对照群众需求细心、耐心、热心、诚心上门服务,将群众上门办优化为干部上门办,把小微矛盾化解在家门口,从源头上防范治理矛盾。
创建“点、线、面”三级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厘米。整合驻村(社区)干部、村(社区)干部、小组长等力量,严格执行矛盾纠纷最少三级调解的工作原则,创新建立矛盾纠纷“三级联调”机制。三级联调:小组长通过与群众日常交流排查本小组矛盾纠纷突出“点”,进行一级调解,能现场处置的随即当场解决如不能完成调解的上报村“两委”;村(社区)干部根据小组长上报矛盾纠纷情况,厘清邻里、家庭婚姻、土地山林权属等矛盾纠纷类型“线”,按照职责分工进行二级调解,让矛盾在升级前得到妥善处置。涉及多部门的矛盾纠纷,且社区无法协调的,再上报至驻村工作组;驻村(社区)干部认真分析研判全村(社区)易发矛盾纠纷领域“面”,将该领域矛盾纠纷防在早,化在小,统筹全镇资源协调处置。理顺形成镇村组三级流转调处机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
成立调解人才库,组建六支调解服务队伍,凝聚社会治理合力。成立调解人才库,将辖区内更多的人才、专家、政法干警、热心居民、五老人员、志愿者、网格员、带头人等将逐步充实到调解库中,真正服务村(社区)治理。一是带动社区老党员、老干部、老兵、老教师、老技术员五老组建“老干部调解工作室”;二是将律师、民警、网格员、红立方志愿服务者、调解员组建“公共法律服务队”、“综治巡防队”、“平安义警”;三是把致富带头人、乡贤等人员成立“乡贤议事会”;四是把妇联干部、学校校长、名师、医生等组成“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六支队伍通过宣传、评理、说案、释法等方式,凝聚化解矛盾、社会治理的合力,多方面服务群众,多元化化解纠纷。
一年来,全镇通过“一站式”矛盾纠纷协调中心收集群众上报问题隐患126条,反映问题诉求397条,矛盾纠纷109件,全部在化解在综治中心,群众满意率达98%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的服务目标,绘就了乔庄镇基层治理“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