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郭桂花 记者 李全民)全区食品饮料产业规上食品企业达36家,实现年产值120亿元;以基地、园区为“巢”,火锅产品、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等更具区域竞争力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成功获评中国食品产业名城……去年以来,利州区立足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着眼全国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重构,一个个标志性食品产业“链”上发力,形成了13大类、近80个小类、上千种品种,“利州造”产品畅销国内外,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满意“答卷”。
如何乘势而上推动中国食品产业名城建设“快马加鞭”?4月8日,记者深入该区探访。
“三产融合”让产业质效持续提升
“我们公司自落户利州以来,对青菜、小叶芥菜等原材料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需求量。”在广元市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房,看着一箱箱源源不断被发走的成品榨菜,公司总经理助理秦莉感慨道,今年本地蔬菜供应基地大大降低了原材料成本。
作为一家专业研发、生产、销售高档泡菜及调味品系列的现代化科技型食品加工企业,广元市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以订单农业的方式走出一条企业带基地、联农户、拓市场的“三产融合”发展路子。目前,“公司+基地+蔬菜专业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已带动利州发展绿色蔬菜种植基地7000亩,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海外40多个国家、地区。
广元市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仅是利州区加快推动食品产业名城建设的一个缩影。该区着力构建“种植基地+生产加工+现代服务”的食品产业发展格局,“三次产业”并进发力:累计建成优质粮油基地28.2万亩、优质水果基地3.2万亩、绿色蔬菜基地15.8万亩;先后建成农产品产地保鲜、烘干、初加工点103个,培育精深加工企业15家、国省级龙头企业9家、示范场(社)40家;培育规模以上服务业103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个,“利州造”品牌成功入驻3个跨境电商平台,迈进欧盟市场。
“多管齐下”让产业动能持续转化
送料,浸泡,蒸煮,出料……在利州区宝轮工业园区智琪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指着自动化毛肚浸泡生产线,该公司生产总监池锐介绍,得益于先进设备和科技创新,公司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大幅提高,产能峰值每年达15000吨,年产值达10亿元左右。
食品饮料产业是高度市场化竞争产业,如何提升整体竞争力?
利州区采取科技创新驱动牵引、人才引育智力赋能、主体培育产销拉动等多种方式,鼓励像智琪食品有限公司一样的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方向发展,食品饮料产业动能持续转化。目前,该区食品领域累计研发新产品23个、新技术15项,完成成果转化61项;支持引导食品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100余名;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专精特新企业12家;建成2个电商直播基地,并同步开展“利州造”产品线上线下推介活动,吸引20万余人次参与,产品销售收益大幅提升。2024年,该区食品产业营业收入预计突破150亿元。
“软硬兼施”让产业环境持续优化
“只有优质的水资源才能做出高端的产品,我们水厂日均可生产桶装水1万余桶。”在利州区龙潭乡青龙村四川龙澹水业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公司负责人尹强坦言,看中利州好山好水,对发展水经济充满信心。
作为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利州森林覆盖率64.1%,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稳定在97%以上,好山好水好生态一直是吸引各地客商的“绿色名片”。
如何依托优质丰富的山水资源打造产业集群高地?
利州区打出组合拳:拼“软环境”塑造竞争新优势,深化生态利州建设,出台《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意见》引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化行业标准建设和管理能力建设,确保食品安全质量不打折扣。拼“硬实力”争当发展排头兵,千方百计抓项目,吸引一大批食品类项目开启休闲食品、食品辅料等“链式发展”新模式;全力以赴拓园区,5个食品产业工业园区相继建成”……
如今在利州区,对食品饮料产业前景看好的不止是四川龙澹水业有限责任公司,锅圈食汇等火锅食材加工企业抢占预制菜“新赛道”,王老吉饮品生产等企业大力发展利州特色软饮料……按照“创品牌、拓市场、延链条”的工作思路,利州食品饮料产业路子正越走越宽。